首页

艾彩原创踩踏

时间:2025-05-26 04:12:05 作者:银发旅游列车,让供需有效对接(提振消费一线观察) 浏览量:19034

  丽江看雪山,保山喝咖啡,腾冲逛古镇……

  69岁的北京游客石女士,乘坐“金色年华·滇西漫游”银发旅游专列“玩转”云南。

  “车上能不能休息好?身体不舒服咋办?行程会不会太累?”上车前,石女士还有不少顾虑。

  随车管家胡仁娴安慰道:“阿姨放心,车上有随车医生和医务室,我们24小时为您服务。”

  车厢内,单人床、独立卫浴、智能温控系统一应俱全,过道有防滑地毯、防滑扶手。

  五天四晚,上车歇、下车玩。“行程刚结束,我已经在看别的线路了!”石女士说。

  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提出,积极发展抗衰老、银发旅游等产业,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。

  石女士乘坐的这趟列车,是云南新开发的品质型银发旅游专列,由国铁昆明局和中旅星光旅游列车有限公司联合开行。

  “银发群体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。”国铁昆明局国际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用数据说话,“我们开行的旅游列车中,接待的老年旅客人数很多,其中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80%。”

  市场上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并不算丰富。中旅星光旅游列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磊表示:“老年人时间充裕,更青睐‘慢节奏’旅行。云南旅游资源丰富,但山高路远,许多旅游产品行程安排紧凑,而且以大巴为主要交通工具,老年人坐久了腰酸背痛,体验感大打折扣。”

  银发旅游列车,让供需有效对接。

  除了品质型银发旅游列车,云南还开设了以“象往号”为代表的普惠型旅游列车产品,通过一系列适老化改造匹配老年人需求。

  “未来要建立银发旅游列车品质型、舒适型、普惠型产品体系,让‘银发族’选择更多元。”李建说。

  银发旅游列车激起的消费“涟漪”,远超一张车票本身。

  “老年人是淡季出游的‘主力军’,发展银发旅游列车,既能拉动淡季文旅消费,又能有效挖掘铁路运力潜能。”云南财经大学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明庆忠表示。

  保山不是传统的旅游热门城市,但也被“金色年华·滇西漫游”专列纳入线路。“银发旅游列车在行程设计上可以整合更多资源,带动更多‘低调’但不失特色的城市发展。”贾磊介绍。

  要接好这波“银发流量”,车上车下都要“适老化”。

  “我们要完善景区的适老化改造,多开发康养游、文化历史游等老年游客感兴趣的产品。”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兴华说。

  本报记者  叶传增

  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5月25日 第 02 版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从源头治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

2023年,全省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40个、总投资超120亿元,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近5000个。全省已建成万山海域海洋牧场、遂溪江洪海域海洋牧场、南澳岛海域海洋牧场等1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。

短视频平台何以成为职场充电站?

李振声,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,中国科学院院士,第八、九届全国政协委员。李振声于1931年出生于淄博市周村区南谢村。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的李振声,与小麦打了一辈子交道。他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,系统研究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“小偃”系列品种,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;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,开辟了小麦磷、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。他组织实施农业科技“黄淮海战役”、提出并推动“渤海粮仓”项目建设,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中国台湾女演员姬天语:没想到国剧影响力可以这么大

2024年以来,重庆市人力社保局推进农民工就业创业、权益维护、城市融入等重点服务工作。全市793.6万农民工就业态势保持总体稳定,农民工转移就业基本实现“应转尽转”。其中,市内就业538.1万人,占比67.8%;市外就业255.5万人,占比32.2%。此外,各级各部门还合力做好农民工工作,推动农民工与本地居民同等享有子女教育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,每年有超过20万农民工落户城镇。

天津市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正式启动 助力健康天津建设

“陈老师,你今天不宜吃海鲜和豆制品,一会儿别忘了。”“老沈,你少吃点重口味的菜,最近是不是血压又高了?”几位老人对着屏幕上的用餐建议,彼此提醒着。

近距离听诉求 高效率解难题

良机是粮食稳产增产的保障。农机给力,种地省力。在春管春耕一线,天上飞的无人机,地上跑的北斗导航翻耕机,都成了种粮好帮手。截至目前,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超过200万台(套)。技术新、装备强,不断优化升级的现代农业机械,为春耕生产提供坚实的装备保障。今春预计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(套)拖拉机、耕整地机具、播种机及水稻育插秧机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。农业农村部在农机方面重点加快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,提高种植密度、确保机播质量,为粮食丰产丰收搭好架子、夯实基础。各地因地制宜,将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作为重点,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。2023年以来,通过专项支持开展样机试制和田间试验推广,已有丘陵山地履带式拖拉机、油麦兼用播种机、山地玉米播种机等在四川、贵州等地开展田间实地应用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